推行「地區支援模式」

Bookmark and Share
 

回應教育局的支持融合教育政策,現時中小學均已推出不同的融合教育支援服務。但基於不同的原因,部分讀障學童仍未得到適切的支援。故此,近年不少社福機構均開始在所屬地區開展讀障學童支援服務。綜合「喜閱寫意:賽馬會讀寫支援計劃─協康會地區支援服務計劃小組」過往數年的經驗,若要在地區層面有效支援讀障學童,必須具備以下各項重點,才能達至針對需要,全面支援的目的﹕

 

1. 社區協調

現時坊間亦有不少支援讀障的服務提供,提供服務的社會服務機構必須與區內學校、其他社福機構,甚至相關政府部門保持緊密聯繫,建立互信深入的了解,並不時留意並最新的服務發展情況,以避免服務重覆或服務空隙的情況出現。我們建議提供服務的社會服務機構透過不同的渠道多作溝通交流,以協調區內機構各盡其職,提供不同形式和對象的服務,滿足區內人士不同的需要。

 

2. 職員培訓

社會服務機構的前線社工對個別輔導及小組工作已甚為掌握,但對讀寫障礙的認識卻仍在起步階段,故此若機構選擇開展讀障學童支援服務,便需為前線社工提供適切的培訓及資訊,以方便他們更有效地策劃各項支援服務。

 

3. 家長教育及家長參與

支援讀障學童的工作上,家長教育及家長參與均極為重要。面對孩子確診讀障,家長需要學習有系統的知識,以提升孩子的學習能力和動機,同時需嘗試接受孩子的語文能力稍遜,學習建立合適的期望。在進行家長教育時,前線社工亦需讓家長明白,他們才是孩子最重要的學習資源。家長如能每天抽十數分鐘與孩子進行一對一訓練,既可享受親子之樂,又可作每天小步子練習,效果可能遠比每星期只有一次的專業指導,或老師一對三十的整班教學還要顯著!

 

4. 義工資源

義工訓練及服務亦是於社區為本模式中重要的一環。社區當中,難免遇有未能全效發揮支援讀障學童功能的家庭,例如:家長知識水平較低、長時間工作、由親友照顧學童等情況,均影響了支援讀障學童的效果。故此,這些家庭需提供外在的協助,義工服務便可滿足其需要。機構可招募家庭主婦、退休人士、中學生、大學生等,為他們提供讀障相關的訓練,然後安排為區內讀障學童提供功課輔導、認字訓練、伴讀、成長輔導等服務,以補足其家庭支援上的不足。

 

5. 跨專業合作模式

患有讀障之學童,語文相關認知能力的缺損各有不同,對訓練的需要亦人人不一。故此,為提供全面的支援,必須透過跨專業團隊的合作,針對學童不同的需要,來提供支援。例如:教育心理學家能提供智力及語文認知能力的評估;職業治療師可提供手肌控制、書寫訓練等支援;以及由言語治療師提供語音訓練或說話訓練等。按學童的需要,提供適切的支援,才能對症一藥,對讀障學童最有效的幫助。

 

6. 關注發展需要

支援讀障學童的工作上,解決學習上的困難固然重要,照顧學童的人本需要更不容忽視。讀障學童日漸成長,隨之而來,除了學習上的困難外,還有日常生活,甚至就業適應的問題。小學階段,支援模式多以認字串字、寫作理解等語文相關能力為主要訓練方向。學童一旦升中,難道仍然為認字寫字而大費周章?初中的支援方向,可主力學習以電腦為輔助工具,學習中文輸入法以協助書寫、利用電腦軟件組織腦圖協助寫作、或運用電腦發聲軟件協助閱讀等。高中階段,更需要為就業技能作預備。

 

7. 資訊平台

不少家長曾提及難以找到協助讀障學童的社區活動資訊,這可能是因為她們過往較少接觸地區上的社會服務機構,亦有可能是她們已經身心俱疲,缺乏動力去尋求支援。針對這個情況,提供服務的社會服務機構必須建立具滲透力的資訊平台,讓區內學校、其他社福機構和相關政府部門了解他們現正提供的服務,並透過多元化的渠道(例如郵件,電郵,橫額,開放日等),讓讀障學童家長得到有關的資訊。